從心所欲
最近參加一位至親的壽宴晚會。
在致歡迎辭時,他以孔子的「人生六部曲」作為開端:「我國聖人孔子曾在[論語]顯示,他於十五歲時開始求學,其後經過立志、不惑、知天命及耳順等幾十年的不同階段,直至七十歲時,他達致從心所欲的境界,可以完全依照自己的意願,去做自己想做的事。」
接着他解釋道:「我誠意邀請您們出席今晚的聚會,不是與您們討論孔子的事蹟,而是讓您們分享一些令我非常高興的事情。」
稍頓一頓後,他繼續説:「我開始求學的期間比孔子還早,但我的求學歷程卻非一帆風順,其間受過不少挫折,然而我並不氣餒,繼續努力,而且不斷提升我的目標,鍥而不捨地過完一關又一關,終於在太太多方面的支持下,達成我的最高目標,考獲博士學位……」說到那時,他顯然有些兒激動。
「……其後我作育英材,著書立說,把我的學識和經驗傳授給年青一代,直至退休為止,當時我只有六十五歲,便已經能夠實現我早定下來的理想,比孔子達到從心所欲的階段時還要年輕,真是喜極不已!」他帶着微笑地說。
上述的那位至親所言,正道出達致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(Maslow)的「需求金字塔」(Pyramid of Needs)中最高層次「自我實現」(self-actualization)的要義(註一),簡言之,不論年齡、性別與學歷,人人都有自我的人生目標或夢想,它不分高或低、偉大或渺小,只要個人努力不懈地實行自我實現,終會有成功的一天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Maslow%27s_hierarchy_of_needs
二、 朱光潛 (1964). [給青年的十二封信],第十封、談擺脱,光華書店
留言
發佈留言